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学子风采

【德国MR访学行】张洋—“德国行”个人总结

张洋-1.jpg

18级周末班 张洋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2019年10月,本人有幸参与了华北电力大学MBA教育中心和德国MR公司联合组织的“德国行”——与德国MR公司本部和OTH大学的为期五天的交流活动,活动由MBA教育中心刘元欣常务副主任、吕艳霞老师领队,本人与其他五位同学参与。

通过本次交流活动,我们系统了解了MR公司——这家具有150多年历史的典型的德国家族式制造企业的发展之路和过人之处,学习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了解了德国工业4.0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实践情况,体会了德国人对计划的尊重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另外,通过与MR公司和OTH大学的交流,我们也了解到中德两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异同之处。

总之,此次交流活动时间虽短,但交流内容十分充实,安排科学合理,使本人得以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德企业管理上的异同,提升了眼界,提高了认识。以下从几个角度讲述本人此次交流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想法和体会。

一、公司发展和价值观:MR和Messko的发展之路和Hidden Champion

德国MR公司(Maschinenfabrik Reinhausen GmbH,简称MR)成立于1868年,是一家以变压器分接开关的研发、生产、销售为核心业务的跨国企业,是典型的德国家族企业,成立至今已151年,历经五代家族继承人,在全球拥有超过40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年营业额超过7亿欧元。如今全球超过50%的电流流经其生产的设备。

德国Messko公司成立于1911年,是一家专注于温度计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同样是一家跨越百年的德国家族企业,家族第三代继承人无意于企业管理,于1999年被MR公司并购。

以上两家公司均可称为在各自专业领域的“Hidden Champion”。

观察:这两家企业均为典型的德国家族企业,从某一细分市场起步,将相关技术、能力做到全球领先,不盲目追求跨越式、爆发式增长,不进入资本市场,不搞举债发展。

分析:将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推向全球领先,坚持质量第一,以保持产品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和市场声誉;保持产品盈利能力和企业独立性,不被资本市场左右,是这种企业保持长青的秘诀。

想法和体会:在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形式下,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快速扩张和发展是大多数企业的选择方向,这样的选择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保持定力,明白企业的最根本目标,避免受资本左右发展,也可能是决定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能力之一。

二、 管理理念:Lean Management 和Industrie 4.0

德国在2011年提出的工业4.0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力,但本人此前对它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和想象层面,此次近距离学习和感受了工业4.0在MR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实践,对其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可以说工业4.0是建立在精益化管理基础之上的。流程最简,将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浪费”降至最低直至“零浪费”,是精益管理不断追求的目标。通过一段家庭活动录像的展示,MR公司的Mr. Wied向大家展示了精益管理在生产活动的重大作用。

而随后Mr. Hofmann介绍了计算机辅助系统在MR公司管理、生产过程中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解读了工业4.0的核心理念,即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解决精益管理在日趋复杂的系统中所遇到的系列瓶颈问题,以求将复杂问题简化至人类可以处理的程度,将流程简化至理论上的最小值。将全部数据“数字化”,再实现“人人”、“人物”、“物物”间的数据交流。

体会:虽然Mr. Hofmann仅从工业4.0涉及的众多技术中的一个侧面为大家解读,但是仍然令人印象深刻。工业4.0并不像我们从前想象的,仅是多种新兴科技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的核心理念——借助技术手段将管理效率提升,将复杂问题简化。尽管工业4.0概念的历史并不久,但是其理念的酝酿却始于30年前,30年不懈的打磨,朝着同一目标不断冲锋,使其在制造业领域始终保持领先。

三、 管理落地:Logistics/Production/Inspection Management

有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管理落地才是最关键的。德国企业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一点是他们的理念、理论均为实践服务,实践中碰到的问题也不断反馈至研究者手中,重新修正再落地实践,以求达到最终目标。

在MR公司,我们看到从拿到订单开始,全部的生产内容、工期、人力资源等均由人工结合计算机辅助系统进行分解,将任务分解至相关各部门和外部供应商,供应链活动和内部物流管理开始,产品的各环节验收穿插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生产线并非想象中的全机械化,实际上除个别环节外,大量的人工参与到生产的各环节中。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们有专门为生产线上的工人提前准备工具和零件的部门,工具放置在被称为Shadow Box的工具架上,每把工具均有确定的Shadow,以确保工人在用完工具时可以准确的放回,每把工具在组装过程中均会被使用到;每个组装工人在上工前,他当天所组装的产品所需的全部零部件均会被准备好,且全部零件种类和个数均准确无误,即工人可以知道,只有全部零部件均被使用到产品中,工作才完成,如果有剩余的零件,则必有操作失误,这里即体现了精益管理的理念。

工人的生产工位上均安装有计算机辅助系统,会指导工人每一操作步骤,组装完成后,计算机系统会告知工人将产品移至何处接受检验。每一组装过程完成后,产品均要接受验收,验收也分别由人力和机械完成,通过验收的产品会被送至下一生产环节,而有问题的产品则会被送回上一环节重新修正,直至产品通过所有的生产和出厂测试。

我们在工厂中看到,从库房管理至生产车间,人和机械更像是分工合作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全部的工作均以最高效的生产、最高质量的产品而服务,杜绝任何形式的“浪费”,以求效益最大化。

四、 教育体系:Education Center 和 OTH之旅

参观过工厂,我们还到MR公司的教育中心和OTH大学参观交流,了解了德国“双轨制”教学方式,中学毕业后,学生即可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一部分希望掌握更多理论知识、未来更希望从事管理或科研工作的学生,可申请进入大学学习;其他个人兴趣更多在动手方面的学生,可以申请进入工厂实习,以“学徒”身份开始学习,每位学徒均有“师傅”教导,学徒的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工人或工厂主管。这两种教育方式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即无论是哪种学生,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学习和动手训练,只是侧重点不同,大学的学习实践更注重理论和科研成果的落地,而“师徒制”则更偏重于对生产流程的理解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德国感受到的是,无论学生未来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何种工种,均可得到来自社会的真实的尊重;在薪酬待遇方面,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工作区别不大,并不会因为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经理的薪酬就显著的高于生产线上的工人。

在OTH大学,我们与其经管学院的学生共同上了一堂关于国际商务谈判的课程,课上主要以模拟谈判的形式进行,中德学生分别扮演谈判中的不同角色,模拟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大家如何就一项分歧通过谈判的方式,最后达成一项解决方案。

几个小组在最后的时间限制内均达成了协议,但各小组达成协议的内容差别还是较大的,这说明即使是面临同样的场景和给定的前提条件,不同的参与者对问题的理解和关注点也还是不同的,分歧双方不仅要看到自己的利益诉求,更要看到对方的需求和想法,理解他们的关注点,才可望达成共识。

体会:无论是MR公司中的学徒的学习和演练,还是OTH学校里的课堂练习,我们都可以看到实战是德国教育体系中最看重的,让学生在模拟甚至是真实的环境中练习,使其身临其境,让学习不仅“入脑”,更要“入心”,或许是更快捷、更深入的学习方式。

五、 其他

在交流过程中,德国人极强的计划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工作热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无论企业或个人,都有一种“执着”的能力,可以执着于一件事、一种产品百年以上,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均保持着对本专业和技术的热情和执着追求,这可能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结语

通过这次近距离的交流,我对德国企业和德国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也提升了本人的认识。因此,我想感谢华北电力大学MBA教育中心和德国MR公司的精心组织,感谢在此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和同学们,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向更多优秀的企业、学校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