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学子风采

[学习体会]耿多—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

有感于儒家管理之道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2006春季班   耿多  2007-10-25)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而现如今的企业中,更常见的是“技术而优则管”。技术以严谨求进,管理以艺术求精。从技术岗位走向管理岗位,这是一个从蚕蛹到蝴蝶的蜕变,其间充满着痛苦与挣扎。于是,能否迅速提高自己的管理技能与管理艺术,将直接决定管理者和他所领导的部门的发展与成长。也许,我们可以从这样一则故事得到启示:孔子的朋友仲弓被封为地方官,临行前向孔子请教如何行政,孔子说了九个字:“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那么,如何用这九个字打开管理局面呢?
       一、 完善机制,树立榜样
       怎样理解先有司呢?
       首先,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建章立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管理者要懂得分工和放权,不能事必躬亲。在日常生活中,事必躬亲被认为是一个优点,但在管理工作中,事必躬亲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不但费力不讨好,而且危害无穷。《吕氏春秋·审分览》曾经生动地举例说,人与马一起走,人不如马快,可是,人坐在马车上驾马,情况就不一样了。不能任用部下,事必躬亲,就好比舍弃车驾而与马同行,不仅不如马快,而且还会压抑、挫伤“马”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作用。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各级职责混淆,领导不力,一片混乱。正因为事必躬亲有如此大的危害,所以才有“丙吉问牛不问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等著名的执政典故。也正因为这样的道理,所以孔子才非常重视“先有司”的作用,把它作为首要的一条教给仲弓。
其次,就是自己要做好表率,建立良好的管理者形象。自己做好表率至少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要出色地、专业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二是要在工作状态和职业精神上给下属带一个好头。这也是做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哪个下属会忠诚地追随一个不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上司呢?哪个下属会死心塌地地为一个不能为他们树立表率作用的领导效力呢?“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管理者惟有以身作则,才能取得被管理者的信任和拥护。孔子将能否取信于民,看作是做好管理者的基本保证。“信则人任焉”,“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管理工作只有得到被管理者的拥护,才有可能搞好。
         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老板就有什么样的员工,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下属。所以,如果在管理工作中遇到了问题,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做的怎样?
        二、 待人以宽,不计小过
        什么叫赦小过呢?“赦小过”是指管理者要有容人的气度,一种厚道的修养,要爱人。
“赦小过”作用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包括那些犯有错误但愿意改正的人。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事事苛察,求全责备,就像眼睛里容不下一粒砂子一样抓住别人的缺点错误不放,谁还愿意跟从你,为你卖力气呢?所以,做领导的一定要原谅属下的小过失。这就
是孔子教仲弓 “赦小过”的道理。
        选用人才要看大局,如果一个人总体上能够胜任你所给他安排的工作职位,那么在工作的非关键细节和其他方面,就应该宽容一些。没有哪个人没有缺点,没有哪个人身上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所以,管理者要做到张弛有度,该严的地方要严格,该宽松的地方要宽松。
要做到待人宽容,必须要有一颗仁心,“仁者爱人”,“泛爱众”。以爱己之心爱护、关怀、尊重一切人,做到与一切人友善。“爱人”从管理角度讲,有利于缓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在二者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实现管理目标。“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如何才能“爱人”?三条原则: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欲立欲达的事,也要尊重他人立与达的权利和欲望;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加于他人,不要以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判断来要求下属,不要人为地制造自己和下属之间的紧张关系;三是 “无求备于一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即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管理是一门平衡的艺术,谁不能宽容别人,也就不能管理别人和领导别人。在重视人际关系和人情面子的中国,掌握这种平衡的艺术,尤为重要。
        三、 唯才是举,知人善任
         什么是举贤才,就是“选贤与能”,就是要重用贤能之人。“贤者”是协助最高管理者掌握全局的人,这种人不但有经邦治国的大本领,
有协助管理者驾御全局的能力,还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移风易俗,
化民从善。“舜有臣五人(禹、益、契、弃和皋陶)而天下治”;“能者”指在具体的工作部门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即具备做好某种工作的专业知识的人。在孔子看来,有各方面的“能人”在,即使最高层缺乏“贤人”,也可以保持一个较平稳的局面,而不致发生重大的失败,或者很快陷于失败,但仅有“能人”也不能使全局工作达到理想的状态,实现“天下大治”。因此,“贤”与“能”是要并举的。
        西汉的创始人刘邦曾经说:“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用他们。”所以,连刘邦都感慨,西汉的兴起都是靠着这样的优秀人才啊!
        但是,仅仅选拔“贤人”与“能人”还不够,还要善于使用他们,如果有能人、贤人而不用,或用而不当,就会出现贤能“裹足”现象:外边的贤能不愿来,里边的贤能纷纷离去。
如何使用贤能呢?孔子主张“因材施用”:贤人要成为“以道事君”的“大臣”,即成为领导集团成员;能人要成为以自己的本领负责专项工作的“具臣”。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之。若由(指仲由)与求(指冉求)者,可谓具臣矣”。
        管理者对贤能的使用要“器之”,要“无为”,不要轻易插手具体工作,使下属无所适从。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孔子给管理者的三条忠告都已经  过去两千多年,但历久而弥新。
在刚刚开始做管理工作时,我常会暗自抱怨自己的下属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或者无法完成任务,或者不能以最好的质量完成任务,或者在工作上无法做到全力以赴、精益求精。现在,我常常反躬自省:自己有没有把职责划分清楚?自己有没有为下属做好一个好榜样?有没有真正使下属的能力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我深切地感到,作为从技术岗位走向管理岗位的人来说,如何学会从具体的技术工作中走出来,做到“先有司”,如何学会不苛责下属,做到“赦小过”,如何学会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做到“举贤才”,这三点确实是需要深思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