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学子风采

【德国MR访学行】孙仁华—游学百年德企,传承思想启迪


1440班 孙仁华 中电国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2016926日至102日,在我校MBA教育中心闫老师和路老师的带领下,9MBA学员代表随团赴德国MR参加交流访问活动。通过对德国优秀企业的深入了解、对德国工业文化的认识和大学的学术交流,团队成员获得了满满的思想和知识收获。

MR的接待日程严谨紧凑,机场到达稍作安顿就开始了访学之旅。总部介绍,工厂参观,大学交流,期间穿插着公司发展和人力资源介绍、座谈沟通,可谓“软”、“硬”兼顾,使我们不仅对MR的产品、技术、企业文化有了全面的认知,还管中窥豹的对德国社会、工业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与对方资深中方员工的座谈交流,我们甚至对中德差异对比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

欧洲毕竟早于我们发展了超过百年,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得以创造奇迹的方式将与对方的差距不断缩小,但在先进技术和诸多细节之处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在以严谨著称的德国,这方面更为明显。

第一、基础设施方面,或许受限于国土面积和人口,德国的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可谓不发达,但规模自是无法与我国相比。但是其管理和利用方面更为合理高效,显得井然有序;

第二、MR的德国总部,掩映在普通的居民区中,显得并不起眼,甚至和我们动辄堪称宏伟的公司总部相比显得不够大气。但其生产车间的建设规格很高,环境很好;

第三、MR的车间管理科学高效,自动化程度很高。车间的流水线作业、区域划分、生产环节衔接等经过了科学的流程设计,细化到了螺丝等零件的标准化分类、包装和记录。这使得车间工作高效有序,工人忙碌但不忙乱,我们传统思维中的西方生产效率低供货周期长的观念被颠覆,认真生产和保证质量并不会耽搁多少时间,周期长或许只是人家的订单实在饱满。

第四、MR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很健全的员工关怀制度,而且很重视员工满意度。这不仅仅是法律的约束,而是企业真正意识到并且主动的去把员工和公司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或许这也是很多德国企业的共同风格,它使得企业的发展稳重、踏实,一如机械设备的德国制造,让人感觉到厚重的底蕴。

第五、MR非常注重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品牌的建设。技术领先是其发展之本,而通过技术、质量、企业文化建立起来的品牌则是他们保持竞争力的根源。而我们国内的众多企业似乎刚刚开始走到这条路上来。

第六、与大学的学术交流,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的学习很注重实用化,特别是实验室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产品。相比之下,国内的学术研究偏重理论的太多,而实践太少。

    第七、德国的工业化发展和环保确实得到了很好的兼顾,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共荣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非常希望,经过调整后的我们国家也能实现这一目标。

    短短一周的行程,林林总总,收获颇丰,感触良多,但又多属管中窥豹,难免片面之处。而且,我们在国内对国家的批评已经够多,都说知易行难,批评就更容易。因此,对这些问题或者说存在的差距,经过这么久发展和争论的我们,也需要有个客观中肯的评价。

    首先,我国的发展,是集中快速的突破式发展。我们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补课,追上我们落后的百年发展,这样的快速发展难免会在细节甚至核心的方面有所缺陷,工业发展如此,社会发展如此,甚至国家治理也是如此。这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一个必经阶段。快速和全面只能有一定比例的平衡,而我们速度太快了,就难免失衡。但我们实现了主要发展目标的追赶,我们是在学习和模仿,但这也是进一步提升的基础。在沟通中曾经和对方的高级员工坦诚的谈到这个问题,他们也认为,学习模仿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在之后有自己的提升和创造。而且他们坚定地认为,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提升和创造。

    其次,快速的填充式学习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来全面地消化吸收。现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面临的危机,其实恰恰是国内企业沉下来静心消化吸收的一个机会。诚然,会有企业破产倒闭,合并重组,但在快速发展的时候,很难会有企业主动慢下来去夯实自己的基础。而客观环境造就的机会我们要把握住,而且现在我们在一些领域的技术创新也开始出现,世界同步的经济危机也使得大家处于同等的竞争环境,我们不必担心被再次抛下,可以好好的沉淀和积累。相信夯实基础、练好内功的优秀企业,将成为中国工业化或者说后工业化时代的代表。

    最后,经过快速发展,又逐渐慢下来的我们,现在对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对比认识,要有个更加成熟的心态,一方面,我们要正视差距,找出原因和不足,以求尽快弥补;另一方面,也不能妄自菲薄。即看到差距,也看到成绩,努力进取,抓住机会提高自己。相信只要我们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一定会获得我们自己的成功。